当前位置:如文网 > 科幻 > 这世界危在旦夕最新章节 > 第104章 每秒十万次

这世界危在旦夕 第104章 每秒十万次

懂行跟不懂行,差别就是巨大。

维辛斯基是外交部长,对技术没什么敏感性。

可援华的苏联专家很快就意识不同,‘杨总师’团队弄出来的量产型晶体管是电子技术方面巨大的进步。

但苏联在大功率电子管方向投入巨资,这帮家伙嘴上是不会承认晶体管跟电子管有什么革命性的不同,咬死就是‘超级电子管’。

事后毛子专家私下交底——学阀这种东西,苏联也有。说‘电子管’比较好要经费,说‘晶体管’就很麻烦。这里存在一个路径依赖。

懂了!

内部斗争嘛,中国也有。

只要能要来好处,说这是继电器都可以。

“有论文吗?”来访的苏联专家心痒难耐,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听‘杨总师’的口头讲座,希望能了解更多。

“有的。但需要按两国间学术交流的方式提供。”

作为项目领头人,‘杨总师’在后世见多了科研界抢经费抢名誉抢地位的勾心斗角,一切都按正规流程来。

苏联专家大喜,纷纷表示同意。

双方以外交部门为桥梁,召开一场正式的学术交流会。‘杨总师’在会上毫无保留的向苏方提供了上千份晶体管方面的专利论文。

在生产中的每一个工艺和技术环节都可以发表重量级论文,技术的进步就是论文背后的巨量试错和经验总结。

面对这么些论文,毛子方面立马觉着不对劲。他们认为‘杨总师’这个团队去年才组建,就三十几号人,一年时间能搞定一篇论文就了不起。

上千篇专项论文需要百倍数量的团队花费至少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话没错,‘杨总师’立马‘老实’表示其中大部分论文来自美国。

对这个解释,苏联专家倒是认可了。

但如此数量的论文不是十几人的援华团队能在短时间内读完的。这是多学科的结晶,不同学科间隔行如隔山。

就连‘杨总师’自己都只会依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是搞飞机设计的,对材料化学方面只能说‘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幸好半导体研究所的人员好歹把晶体管量产的所有步骤都走了一遍,对于某些粗浅问题还能解释。

解释不了的就只能推到美国方面去。

研讨会召开了两天,苏联援华专家大呼小叫的发电报从莫斯科喊来了一大批更高级的科技学者。

比如无线电方面的布拉金,超高频电子学的列别杰夫,计算科学的萨波科夫。

这帮人收到了用飞机空运到莫斯科的晶体管样品。

测试结果把莫斯科大学、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莫斯科计算分析研究所等大批科研机构全给震了一遍。

毛子也不是傻子,知道计算机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设备。为了夺取技术优势,他们在电子管方面押了重注。

但无论从耗电、体积、工作频率、稳定可靠性等诸多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这世界危在旦夕》的书友还喜欢